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洋研究员团队利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与地形相机数据,在着陆区发现了岩化的板状硬壳层,通过分析光谱数据发现,这些类似沉积岩的板状硬壳层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研究团队推断认为,这些富含硫酸盐的硬壳层可能是由地下水涌溢或者毛细作用蒸发结晶出的盐类矿物胶结了火星土壤后经岩化作用形成,这也标志着祝融号实现了国际上首次利用巡视器上的短波红外光谱仪在火星原位探测到含水矿物。
刘洋研究员和合作者通过对祝融号火星表面成分探测器(MarSCoDe)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与地形相机(NaTeCam)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一种形貌上类似沉积岩的岩石类型——板状的亮色岩石。这些板状岩石通常部分被灰尘和土壤覆盖,显示出剥落的表面,表明受到热应力和风成作用的物理风化。研究人员利用短波红外光谱在这些亮色板状岩石中探测到了之前轨道数据在该区域没有识别到的含水矿物,这些光谱具有~1.9μm和~2.2μm吸收特征,推测其为含水硅或含水硫酸盐(图2)。
研究团队认为,这些亮色岩石与海盗一号火星着陆器原位观察到的破碎岩石在形貌上相似,是一层本地发育的硬壳(duricrust)。但海盗一号着陆区的硬壳层相对脆薄,可能是由大气中的水汽长期和火星表面土壤相互作用胶结形成。祝融号着陆点的硬壳似乎更耐侵蚀,并在周围松散的土壤中形成厚层(图3),这需要大量的液态水,而单靠大气中的水蒸气无法形成。同时研究发现着陆区不存在明显的地表径流或河道留下的痕迹,而且巡视路线周围并未发现由水体蒸发形成的蓬松松脆的表面和盐霜残留物,从而排除了表面大规模水体活动的可能。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形成机制是,沉积期前的土壤风化层在富含盐类的地下水上升或渗透期间经历了胶结和岩化作用,形成了观察到的板状岩石。盐类胶结物从毛细孔隙或靠近潜水面的地下水中沉淀,发生活跃的蒸发和聚集。地下水位的间歇性波动可能会使硬壳进一步增厚,并形成层状结构。随后覆盖在硬壳上的表土受到侵蚀作用流失,使得抗侵蚀的硬壳层暴露了出来(图3)。
祝融号火星车的发现表明,火星在亚马逊纪时期的水活动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加活跃。祝融号着陆区(以及火星北部平原的广泛区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矿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可供未来载人火星探测的原位资源利用。 论文信息:Yang Liu*, Xing Wu, Yuyan Zhao, Lu Pan, Chi Wang, Jia Liu, Zhenxing Zhao, Xiang Zhou, Chaolin Zhang, Yuchun Wu, Wenhui Wan, Yongliao Zou (2022), Zhurong reveals recent aqueous activities in Utopia Planitia, Mars. Science Advances, 8(19), eabn8555, https://doi: 10.1126/sciadv.abn85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