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的火星地下结构和物性信息是研究火星地质及其宜居环境演化的关键依据,是火星探测的重要内容之一。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在乌托邦平原南部成功着陆。基于祝融火星车行进约四个月采集的低频雷达数据,通过精细分析和成像,首次获得了火星北方低地最大撞击盆地——乌托邦平原南部长约1171米剖面的高精度地下(<80米)结构分层图像,发现该区域火表数米厚的风化层下约10-30米和30-80米深度存在两套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进一步通过介电常数反演提取了地层物性信息,揭示乌托邦平原南部自晚西方纪(35-32亿年)以来经历了多期次火表改造事件,至中晚亚马逊纪(大约16亿年以来)仍可能发育水活动相关的地质过程;现今该区域浅表80米之上未发现液态水存在的证据,但不排除存在盐冰的可能性。本研究为深入认识火星地质演化和环境、气候变迁提供了重要观测基础。
祝融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 祝融火星车搭载的次表层探测雷达(Rover Penetrating Radar,RoPeR)是世界上首次在乌托邦平原实施的巡视器雷达探测。到目前为止,人类在地外天体上共开展了四次巡视雷达探测。其中,我国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了对月球正面和背面浅表结构的精细探测。美国毅力号和我国祝融号巡视器于2021年开启了火星雷达巡视探测的新纪元。毅力号的探测区域为杰泽罗撞击坑边缘,受限于雷达主频(150-1200 MHz),其实际最大探测深度仅为15米。与毅力号雷达相比,祝融号高频雷达的频率更高(450-2150 MHz),低频雷达的频率更低(15-95 MHz),这使得高频雷达对约0-5米深度的浅表目标能够看得更“细致”,低频雷达对地下目标看得更“深入”,实际最大探测深度达80米。 祝融火星车巡视路径地下分层结构及地质解译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行星与月球内部结构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和北京大学等科研人员,对祝融火星车前113个火星日采集的长度约1171米的低频雷达数据展开了深入分析,获得了80米之上的高精度结构分层图像和地层物性信息(图2)。
根据反射模式特征和估计的介电常数,可以将地下结构分为四层(图2)。第一层厚度小于10米,平均介电常数在3-4之间。第二层的深度约为10-30米,该层中反射能量随深度逐渐增强,但未出现清晰连续的反射界面,平均介电常数为4-6。数值模拟表明,这些反射特征代表该层含有较多石块,其粒径随深度逐渐增大。第三层的深度约为30-80米,与第二层类似,该层同样具有反射随深度由弱增强的模式变化特征,但反射相对更强、平均介电常数更高(6-7),这表明第三层中的石块粒径更大(可达米级)且分布更为杂乱。此外,未观测到清晰的第三层底界面,这或是因为该层底部不存在介电常数对比明显的介质物性变化,或是雷达反射能量在约80米的深度已经非常微弱,达到探测极限。
火表80米之内无液态水,但可能存在盐冰 祝融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探测乌托邦平原南部现今是否存在地下水/冰。如果存在富水层,雷达信号会被强烈衰减,降低探测深度。低频雷达成像结果显示,0-80米深度范围内信号强度稳定,不存在富水层。此外,本研究反演约束的介质介电常数较低(不超过9),不同于含水物质通常具有的高介电常数(大于15),因此排除了巡视路径下方含有富水层的可能性。热模拟结果也进一步表明,液态水、硫酸盐或碳酸盐卤水难以在祝融号着陆区浅表100米之上稳定存在。但由于硫酸盐或碳酸盐盐冰的介电常数(2.5-8)与岩性材料相当,目前无法排除浅层存在盐冰的可能性。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ature(李超#,郑忆康#,王新#,张金海#,王一博,陈凌*,张磊,赵盼,刘伊克,吕文敏,刘洋,赵旭,郝金来,孙伟家,刘晓峰,贾博钧,李娟,兰海强,法文哲,潘永信,吴福元. Layered subsurface in Utopia Basin of Mars revealed by Zhurong rover radar [J]. Nature, 2022. DOI: 10.1038/s41586-022-05147-5)。该研究受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IGGCAS-202102)、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ZDBS-SSW-TLC0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88201和41941002)共同资助。 来源: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