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小天体(小行星、彗星等)已成为人类深空探索的热点。一方面,小天体保留了太阳系形成之初物质,可为研究太阳系和生命的起源提供线索。另一方面,近地小天体会对地球安全带来威胁,人们需要对其空间分布和轨道特征进行详查。我国天问二号任务将对近地小天体2016HO3进行采样返回、对主带彗星311P进行绕飞研究,获取它们的轨道参数、表面物质组分、磁化强度、内部结构以及周围空间环境特征等,为探究小天体形成演化及表面物质迁移过程提供数据资料。
谢良海等人还对不同太阳风条件下的带电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太阳风速度会造成向阳面电势增加,太阳风温度会造成背阳面电势减少。此外,在向阳面光电离作用占主导,在近表面附近会形成光电子鞘层,电子密度最高可达107.5m-3。在背阳面,由于太阳风离子被小行星2016HO3阻挡和吸收,形成一个低密度空腔,密度可低于1m-3。周围太阳风离子会试图填充密度空腔,带来往里传播的压缩波和往外传播的稀疏波,最终在太阳风对流作用下,形成锥形的尾迹结构。
这些研究成果定量给出了小行星2016HO3周围的电场和等离子体密度分布,为我国天问二号任务小行星采样过程表面电位差控制以及空间环境探测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此外,该成果还发现了新的尾迹形成理论,提升了人们关于太阳风与小天体相互作用的认识。同时,这些研究成果还对研究其他无大气天体的空间环境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该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论文链接: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57/acd6ec 来源: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