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4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实施的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任务发布了第一批在轨探测图像。 附:EP卫星第一批科学观测图像 ▲图1 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指向银河系中心的观测图像(X射线数据版权EP科学中心) 图1展示的是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指向银河系中心的观测图像,曝光时间约40000秒。几乎所有明亮的X射线天体都能在图中分辨出来,这些紫色的十字形光斑是由龙虾眼X射线望远镜拍摄成像的,蓝色云雾状结构来自银河系热气体的前景辐射。
图2展示的伽马射线暴候选体(EP240219a)是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最早发现的若干暂现源之一,是EP卫星团队第一个在天文学家电报上报道的暂现源。该伽马射线暴于2024年2月19日在WXT视野中突然出现,持续约100秒后消失。图中心的亮源是著名的蟹状星云(Crab),它也是WXT用于定位标定的源。
图3展示的是后随X射线望远镜(FXT)于2024年2月28日观测到的蟹状星云(Crab)。蟹状星云是著名的超新星遗迹,其前身星爆发于1054年,中国宋代天文学家观测到并详细记载下来。
图4展示的是后随X射线望远镜(FXT)在X射线能段观测到的室女(Virgo)星系团中明亮的巨椭圆星系梅西耶87(M87)。梅西耶87(M87)内存在大量弥散的热气体,其中心有一个大质量黑洞,产生的喷流把中心区域的冷气体带出来,形成了臂的形状,在后随X射线望远镜(FXT)的图像中能够清晰的看到这个结构。同时在梅西耶87(M87)外围,还清楚地观测到亮度阶跃变化的冷锋。 来源: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